16967542428765915
Half moon
talk Lingnan

岭南半月谈 | 李卉茵: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细赏昆曲之美

来源:岭南论坛 时间:2023-01-15

导 读

岭南半月谈是岭南论坛的一个子项目,以小型座谈会形式举行,每半月邀请一位业界专家,向听众们介绍某个行业或领域的发展情况及趋势,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帮助从业人员加深行业了解,促进参会人员共商发展机遇,也可以对自身职业发展形成较为清晰的规划。

2023年1月14日,岭南半月谈“文化艺术系列”第三期在广州市天河区举行,大湾区青年文化有限公司及好时节文创有限公司创办人李卉茵女士应邀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细赏昆曲之美”的主题分享。



李卉茵女士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与昆曲结缘

李卉茵女士并非自小学习昆曲,而是在二十多岁时,在澳门欣赏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后,爱上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闪耀着昆曲的东方之美,让李卉茵女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白先勇先生是李卉茵女士在昆曲之路上的引路人,一生致力于推广昆曲,提倡昆曲走进校园,让昆曲的听众不再只有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而是多了许多年轻的面孔。白先勇先生对年轻演员也关爱有加,大胆提拔新人,将昆曲演成“青春偶像剧”,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李卉茵女士先后师从南京戏曲名家裘彩萍,昆曲艺术家、梅花奖得主邢金沙,苦练八年,用热爱和坚持克服了没有童子功和入行较晚的困难,终成澳门登上央视戏曲春晚第一人,并代表澳门远赴海外演出,这期间她还一直致力于推动昆曲发展。


二、昆曲简介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发源于明朝中后期的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在清朝时,昆曲流入北京成为了皇家戏剧,在吸收北京文化和徽剧等流派的音乐后,又衍生成了另一个大家熟悉的剧种——京剧,故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如今,由于昆曲原作和文化都有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昆曲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剧。



昆曲具有以下特点:

(1)表演形式严谨而丰富

昆曲“逢鼓必歌,逢歌必舞”,但它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一整套独特的“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强调一唱三叹,“以字行腔”,发散阴柔之美。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依靠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的相互配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2)文词高雅华美

大家可能会觉得听昆曲有一定的门槛,那是因为昆曲的词是由当时的文人雅士、士大夫写的,其唱词均按照曲牌填词,文辞典雅华美,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又结合了“留白”这种中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非常高的文学性。

(3)曲牌名目繁多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昆曲的曲牌体是全国300多种戏曲曲种中最严谨的,也是名目最多的,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现在大家听到的华丽优雅的昆曲基本上是600多年前原汁原味的古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4)艺术布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不同于西方讲究整齐划一和布局对称的艺术形式,昆曲讲究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昆曲的艺术布局非常考究,注重大局与细节的融合,就连每个角色的配饰细节都有精心的布置,例如地位高的夫人、大家闺秀、丫鬟用的扇子都是不同的,既是体现身份地位的不同,又能使表演元素多元化,勾画和而不同的画面。舞台布局还原东方园林曲径通幽之美,戏曲与环境完美融合,展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国哲学文化。


三、两部经典昆曲

李卉茵女士通过边讲边演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玉簪记》和《牡丹亭》两部经典的昆曲,也讲述了自己在改编、表演、拍摄昆曲作品中的一些小故事。

《玉簪记》是明代剧作家高濂的作品,故事内容描述落难千金陈娇莲为了逃难流落金陵,入女贞观为道姑,取法名妙常。书生潘必正应试落第,羞于回家,寄居女贞观攻读,与妙常相识,萌发了爱慕之心。两人相恋终被观主察觉,乃促必正离观,再次赴试。妙常获悉,急雇一叶小舟,追至江心,与必正互赠玉簪扇坠为信物,挥泪话别。嗣后,潘必正进士及第,迎娶妙常同返故里,才知父母早年为其订亲之娇莲,即意中人妙常,妙常亦与母重逢,合家团圆。



故事不长情节也不算复杂,但在其中还是能看出剧作家既渴望突破礼教常规又较为保守的矛盾冲突。因为在明朝尼姑的爱情是不被世人接受的,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但在结尾剧作家又以“早有婚约”规避封建的冲突,给故事画上幸福的结局。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述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杜丽娘家极其封建,不允许她出门。有一天杜丽娘在丫鬟的诱惑下来到了花园,踏春后昏昏欲睡,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游园惊梦,结下良缘。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她为寻梦追寻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郁闷,久而久之便成为一块心病,抑郁致死。

这段游园惊梦的戏展现汤显祖先生在封建礼教下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和超前的开放思想。这段戏也是对花旦的考验戏,如何在没有对手戏配合的情况下,独自演出梦醒时分面对现实的失落和忧郁,是整段戏曲的关键。

杜丽娘死后葬在梅花庵,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染病暂住梅花庵,与杜的游魂相遇,掘墓还魂复生,恩爱如故,并同去京都复考。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痴人说梦,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挖掘,判了他斩刑。正在拷打之际,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柳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怀疑二人是妖精,上奏请皇上公断。皇上用“照妖镜”验明杜丽娘是真人身,下旨让父子夫妻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随后,李卉茵女士为大家表演了《牡丹亭》的经典片段,并与现场与会人员热情互动,传授昆曲技巧,让观众能以最直观的形式感悟到昆曲之美。正如当年白先勇先生的演出在李卉茵女士心中播下昆曲的种子,李卉茵女士今天也用自己的表演为现场的观众“种草”昆曲。正是有李卉茵女士这样热爱昆曲、主动创新并积极推广的年轻人,昆曲才得以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分享结束后,李卉茵女士就昆曲和其他戏曲的对比、昆曲的传承与保护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各参会人员获益良多。当前国潮文化正在年轻人中盛行,这也是传统文化非常好的推广契机,像李卉茵女士这样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新兴传媒结合,形成年轻化的文创IP,能够让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走向年轻,走向大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