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31008163655
Research
perspectives

天鹅学报|当我们乘着贸易之船前行

来源:岭南论坛 时间:2023-03-08

编者荐语:

《天鹅学报》名称来自苏格拉底梦见化为天鹅的柏拉图,是一份来自岭南师生的联合原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当前或过往世界经济的某一个切面。我们力争实现经济学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以下文章来源于风云天下之世界经济 ,作者王曦池

新建 DOCX 文档 (3)393.jpg 

风云天下之世界经济.

 

过去的几千年中,世界载着它背上的人,平静地行驶在水波不兴的海面上,间或有微风徐来,却不足以改变这庞然巨物的节奏。而自从哥伦布从西班牙巴罗斯港驶出,全球化的贸易便开始掀起狂风巨浪,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势头试图打破世界的惯性。打破听起来是个简单的动作,实则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贸易中所有被歌颂的利,或是被腹诽的弊,都围绕着这种惯性展开。

那么,惯性是什么?

惯性:“我现在就挺好的”

心理学用“现状偏好”来描述这种惯性心理,简单来说,就是“我现在挺好的,不用去改变”。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决策之中,同样也很容易解释贸易中的惯性从何而来:

对于劳动者,这种惯性源自修习数年的知识、耕耘大半生的事业和祖辈生活着的家乡。沉没成本实在太大,所以无论是内心欲望、还是外部环境,转变的诱惑往往不足以撬动它,于是他们在跨地区行动时反应迟缓,在从一种工作换到另一种工作时思虑良久。对于资本来说,决策者同样偏好于现状,毕竟在拥有稳定的投资方向时,何必多此一举去做劳神费力的高风险实验呢?于是——

“就算现在的职业发展不是我想要的,我也还是想保持现状。”

“就算我不满足现在的投资收益,我也还是想这样投着。”

新建 DOCX 文档 (3)911.jpg

心理惯性会影响决策

鉴于各种各样的惯性,劳动、资本总是被一股力牵制向后,于是它们的行动总是那样的低调,然而贸易掀起的狂风巨浪又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拽着资源向前流动。这一前一后的拉扯,上演了资源在贸易冲击下的“悲剧时刻”——普遍存在的失业、财富流失,进一步扩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当我们面对自由贸易带来的种种恶果时,或许会提出这样一个想法:抛弃贸易,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好。

不贸易我们会更好吗?

我们的生活看起来离不开自由贸易,连一向推行贸易保护的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居民身上的T恤大多来自中国,圣诞节的装饰离不开义乌,日韩汽车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或许,贸易的重要性远没我们想的那样高。对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国家科技发达,资本丰富,足以有能力生产我们所能看见的任何一种产品,满足国民的任何需求,那么,我们能从此自给自足,“闭关锁国”吗?

新建 DOCX 文档 (3)1292.jpg

义乌为世界提供了大量圣诞用品

答案是否定的。当我们判断某种产品的生产可能性时,不能简单看技术可能性,即“企业能不能生产”,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可能性,即“市场让不让生产”。小不一定等于美,企业只有在具备一定规模时才能雇佣专业的工人、使用专门的机器,从而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但企业规模的扩大依托于它的市场,孤立的社区不可能出现高产的企业。放弃国际贸易,意味着产品的市场缩小为一个国家,在规模经济的影响下,他制造的品类越多,每一种产品的价格就越高。就像芬兰、瑞典、丹麦、挪威这些北欧国家,虽然拥有足够发达的市场,但过少的人口意味着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产品无法在这些地方实现自给自足。所以,即便技术上可行,市场也不愿意为昂贵的产品买单。

贸易对保障市场活力与国民生活水准的影响如此之大,这让我们不难理解,贸易制裁往往是国际交往中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有研究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过去经济制裁造成的总影响比人类历史上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带来的总影响更为致命。“胖子”和“小男孩”这两颗原子弹杀死了12.5万人、越战中投放的“橙剂”造成40万人的死亡,其他化学武器造成的伤亡也相当。然而仅针对伊拉克的制裁就造成了至少23.9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食物价格上涨、基本医疗匮乏,“温水煮青蛙”式的制裁反而破坏性更大。这样看来,放弃贸易将会使一个国家产生相当大的损失,那么我们在承担了如此大的代价之后,能达到我们的预期——即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如先从“国际贸易”的本质看看它的可行性。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交换。而当我们去掉“国际”这个定语,逐步缩小比例尺时,我们会发现各省各市各家各户之间都存在相同形式的交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一种程度上的贸易本质上都和国际贸易没什么两样。所以通过放弃贸易去实现预期,就像是抽刀断水,用的力气越大,那些负面影响便越是弥漫。

此外,贸易也并不是失业问题的症结。在那些美国的贸易反对者眼中,贸易冲击造成了本国产业工人的大范围失业,于是他们常常想:如果我们能自己生产衣服、裤子和鞋子,这将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呀!但真实结果并不是这样:奥特尔对中国冲击的研究显示,贸易更可能是将就业进行重新分配,而非改变了就业总量。当我们停止贸易,那些渴望工作机会的进口部门的确会变好,但同时,曾经生活顺遂的出口部门又将陷入同样的泥沼。用贸易壁垒解决失业问题,就像在电车悖论中,司机为了救一部分人,扭头撞向了另一群人。所以对贸易争议的两端好比铁轨两个不同方向上平等也同样无辜的人一样,没有人是理所应当被牺牲的。正如电车悖论所揭示的事实一样,在贸易中,我们同样无法做出绝对完美的选择。

镇痛贸易的阵痛

上面的分析似乎让贸易变得无解。一方面贸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即放弃贸易不仅有害,而且并不是解决恶果的真正症结。另一方面,贸易的确创造出一个更不稳定的世界。工作突然消失却又出现在千里之外,而惯性扯住资本、劳动的流动,导致世界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有人掉队。对于这些贸易中的失败者——营养不良的孩子、失学的学生、酗酒的下岗工人来说,贸易的破坏性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无法心安理得地、不负责任地说着:看,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但或许,现实世界并不像悖论般残酷,只容得下非此即彼、你死我伤。对于贸易,我们也许可以做的更好。

缓解不幸的最佳方法是帮助那些直接受到冲击伤害的个人,逐步扩大保障项目,对个人更大方,让审批更容易,从而对已经发生的伤害——子女教育、住房、医疗、食品,提供切实的帮助。除此之外,赋予劳动者在贸易时代立稳脚跟所必备的技能显得格外重要。对于美国而言,社区大学就在为就业者提供教育和发放文凭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拜登政府推行的《美国家庭计划》预期将使社区大学入学率提高18%。这份计划呼吁通过国会立法,允许学生免费入读社区大学,目前美国已有25个州实施了该项政策。而另一种措施是对受损的企业进行补贴,从而尽量保留下大量工作岗位,防止企业分崩离析,从而熬过必要的转型期。

新建 DOCX 文档 (3)2960.jpg

应对受到贸易冲击者进行保障

最后再让我们回到我们的题目——《当我们乘着贸易之船前进》吧。在贸易降临世界之前,各国具有自己的禀赋,可以说这种禀赋是完全随机分配的。在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之前,各国凭借自己的禀赋,达到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非洲还在过着采集的原始社会生活,拉丁美洲建立了原始的奴隶制王朝,中国在封建社会里男耕女织,而欧洲各国率先进入工业化。看似各国发展是不同步的,是不平均的,各国的经历也是不相同的,但所有种种,依旧是建立在禀赋上的百因必有果。在贸易之前,各个国家都基于禀赋,以一种“生活惯性”向前发展。而贸易,凝结起了全球各国禀赋的力量。这一强大的力量,打破了数千年积累的“惯性”。

贸易掀起风浪,海面受到冲击,世界起起伏伏,重新构建着其中的方方面面。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世界都将处于贸易冲击后新一轮惯性重建的过程中。但就像是忒修斯之船一样,那时的世界——一个拥有贸易的世界,看似相同,却早已是个新世界。我们或许不是新世界中的胜利者,但乘着忒修斯之船,顺着时代的洪流前进,我们距离我们的起点也已走出了很远很远。